新闻中心
人才培养事关重大,因此精神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每隔几年就会进行优化修订。过去几年,不同院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对培养方案进行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这些宝贵的建议对优化培养方案很有帮助。我进行了学习,在此也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专业介绍
1988年,中南大学正式开设国家特色专业——精神卫生系,也是唯一开设精神医学专业的211大学。而在此之前,我国第一代精神病学家凌敏猷教授于1934年就在中南大学开设了《精神病学》课程。
1956年,开始招收精神病学研究生;1986年,建立博士点;200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5年,《精神病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教育部立项建立了国家级教学团队;2013年,《精神病学》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成立精神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2014年,获批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被批准为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2023年,《精神医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
精神卫生系共有教授2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0人。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制定首部正式出版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16部规划教材,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精神医学专业各级临床人才;2013年,获得我国精神科第一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还与世界各地知名大学保持着定期的教学与人才交流。精神卫生系秉承“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教学传统,依托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富有发展潜能的高素质精神医学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我们当前很迫切地需要精神医学人才,特别是理论经验兼长的精神科医师。那么,精神医学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精神医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繁难复杂的应用科学,一名可以胜任精神科医师的人才不是短短的5年医学本科教育就能够培养成的。本科医学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科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建立临床思维,掌握正确的临床操作方法。医学本科毕业后还需要通过住院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学习3年以上,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工作的精神科医师。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热爱精神医学专业,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一定的群体健康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的精神医学骨干医生。
三、自然科学
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是医学预科的主干课程。精神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实际上是一门应用自然科学,因此需要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医学预科的学习越好,毕业后越有发展空间。
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遵循自然规律密切相关,学精神医学而不掌握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很难得到提高的。需要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授这些课程,以及引导精神医学专业的医学生重视医学预科课程的学习。除了通过教育和号召让学生意识到医学预科课程的重要性之外,讲授医学预科课程的老师要尽可能联系实际、结合临床,以加强学生的兴趣和认识。
四、人文社会科学
精神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人,人除了生物学属性外,还有心理社会学属性。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而言,精神医学的心理社会学属性显得尤其重要。患者的童年成长经历、家庭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职业背景、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对他们精神障碍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忽视这些问题,即便有很好的药物、治疗方法,可能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往往不愿意和医生交流这些信息,因此医生要有良好的态度,建立好医患关系才能掌握患者的这些重要资料。要取得患者的信任,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态度。思想高度重视,态度十分诚恳,才能与患者建立共情。“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是湘雅精神,而“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就是要我们在临床工作当中面对每一位患者都发扬这种精神。
千人千般苦,个个不一样,如今强调的个体化医疗是繁难复杂的,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到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来读懂患者的。因此,为了让医学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社会性问题,需要在医学预科中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修养。此外,学生们还要抽出时间来涉猎一些医学以外的论著和评论性文章,以备将来深入社会解决临床中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
五、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人体的正常结构、形态和机能以及患病时的形态,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人类遗传学等,二是有关人体健康和疾病与外环境的关系以及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原理,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在进入临床前一定要学好这些基础医学的课程,不仅在学生时代要重视基础医学的学习,将来在临床工作中也要将基础医学与精神医学紧密结合,持续不断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
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基础医学的知识牢固,并且和精神医学结合得好,对于提高学生对精神医学的热爱、稳定精神医学的专业思想非常有帮助。学习精神医学的过程中随时结合基础医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医学复杂的临床表现,认识病因、病理、治疗和预防的原理。
六、中医学
中医是宝藏,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的特点之一。为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医学,帮助其吸取中医的精华,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古为今用。
中医学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因人制宜,按照个体心身特点及其对疾病的反应状态而辨证论治。因此,中医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内容要好,教学质量要提高。最好能够结合与精神医学相关的病例,作出代表性的叙述,目的是重点启发。至于深入的中医学知识,除了有各种教材和参考书供参考,还要通过临床实际工作结合具体的病例,在毕业后的较长时间里慢慢掌握,不需要也不可能凭空学习。
七、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与一切疾病的预防有关,医学生需要了解临床医师对预防医学的责任与态度。学习基本的预防医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疾病预防和健康宣传教育能力。
精神疾病以及其他疾病都有预防的内容,包括发病前的预防保健、缓解后的康复和必要的追踪随访,以及社会和患者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这类工作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属于临床医师的职责范畴,也只有临床医生才能做好。但是许多医生对这些工作没有重视,认为这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以为医院的临床医生只管医疗,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重返社会、随诊、预防复发等基本不关心。
精神医学的临床医生治疗精神疾病要医疗、预防并重。但由于课时的限制,预防医学内容不可能太多,因此可以通过“渗透”的方式,在精神障碍不同病种的讲授中将预防医学知识进行介绍和强调。
八、精简临床医学的课程,改革教学法
医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年限最长,包括必修和选修在内的临床课程门类繁多,教学方法和制度相对复杂。精神医学专业的医学生需要学习的精神病学、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儿童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等精神医学相关的必修课程是非精神医学专业的医学生的4~5倍左右。增加了大量的精神医学相关课程,必然就要减少其他的医学课程,否则学习负担会过重。先学好内、外、妇、儿、传等临床医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好精神医学的课程。临床课程繁多的原因可能是希望培养优秀的人才,觉得哪一门课程都重要,因此唯恐课程门类不全、内容务求深入。可是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按我国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来适当调整和减少一些临床课程的门类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那么,精神医学应该如何教与学呢?合理安排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和时间,增加理论联系临床的实践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理解,而不只是呆板的记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少灌输讲授,多临床示范,多讨论启发,多阅读参考和复习思考,这样大概就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后,培养优秀的精神医学生的愿望可能就能够实现。
一分钟教学法值得在教学中推广运用。首先,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相关疾病的诊疗计划或相关问题的想法,例如问学生:“你觉得患者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当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请学生陈述理由。然后,教师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或做法,指正其错误或不全面的观点,为学生指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和方法。通过教师与医学生的共同观察、分析和讨论,训练学生在精神医学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发展其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精神医学的教学需要结合教授的大组讲授、助教的日常辅导、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如果只是以教授的讲授为主,缺乏很好的临床实习,就应该重新规定课堂讲授与临床实习的比例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九、课程思政
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维护患者的健康、牺牲个人的利益等精神特别重要,因此,要将课程思政贯穿和融入到整个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医学生除了要学好医学相关知识外,还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心,这是最基本的、必要的条件。要培养一名不负人民期望的称职医师,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优良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是特别重要的。
总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的专业人才。精神医学教育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包括通识课程在内的基本理论课应加强,临床课程应强调多接触临床,训练基本功,培养临床思维以及自学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毕业后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医疗素养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精神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也要与时俱进。期待通过与其他院校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学习,做一个独具匠心的园丁,与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制定好精神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