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指委简介
2018-2022年,医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特点,认真履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积极开展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作用,推动高等医学教育实现新发展。
一、加强学习研究
1.学深悟透政策文件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精神,贯彻陈宝生部长、林蕙青副部长讲话精神和吴岩司长工作部署要求,落实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文件要求,找准教指委工作定位,明确工作目标,提升工作水平。
2.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智库。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深入研究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咨询意见。
二、聚焦任务职责
3.推进“新医科”建设。一是系统谋划“新医科”建设发展。依托教指委成立“新医科”建设发展工作协作组,研究提出推进“新医科”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推动医学教育战线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加快“新医科”建设发展。二是开展“新医科”建设改革试点。主动应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综合性大学提前布局智能医学工程等医科与工科、理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医药专业。推动医学院校改革提升现有医药专业,更新理念,拓展专业建设内涵。
4.推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推动医学院校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指导高校优化医药专业布局,拓展现有医药专业新内涵,研究推进不同类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医教协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医药专业,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5.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推动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万个国家级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做好本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研究医药类一流专业建设标准、评价体系和实施路径,加强对高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和质量监督,按照统一部署遴选推荐国家级一流专业候选点。2019年4月前研究提出各专业的一流专业建设标准。
6.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研究医药类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评价体系和实施路径,指导高校优化课程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推动信息技术融合,编写和使用高质量优秀教材,淘汰“水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遴选推荐在本专业领域叫得响、影响大、有示范意义的一流课程。
7.推动高校培育质量文化。深入开展《国标》的宣传、解读、培训,不断完善医药类专业标准,推动《国标》落地。指导医学院校根据《国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研究完善并推进实施医药类专业三级认证体系,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认证工作。
8.组织教师培训交流。大力开展医药专业教师培训,积极组织专业内、跨学科专业、专业与行业结合的教学研讨,宣传推广最新教学改革成果,为教师交流学习提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持续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9.推进资源共享。加强本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整合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和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
三、细化工作机制
在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教指委工作机制。
10.完善会议组织机制。一是建立定期会议机制。教育部定期召开医药类教指委联席会,集中交流工作,集体研究工作;各教指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主任、副主任委员会议,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召开有关会议,研究指导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建立会议纪要机制。每次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将议决过程与结果形成《会议纪要》,作为会议成果存档备案。三是建立会议签到机制。每次会议进行签到,作为委员工作履职情况的重要参考。
11.实施工作报告机制。及时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总结,明确近期、中期和远期工作目标和任务,每年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对专项工作及时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和总结。实时做好工作报送,至少每6个月一次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委员参加工作情况等报送教育部,及时提交有关政策咨询和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