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加强心理疏导 做好心理防护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疏导工作,强调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面对疫情人们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有哪些?应该怎样进行疏导?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人民日报》刊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就加强心理疏导、做好心理防护等方面的建议。
“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加强心理疏导、做好心理防护非常重要。我们要守护好心理健康,及时、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或接受专业心理援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坚实心理基础。”
面对疫情,一些人在关注不断更新的疫情信息时,容易出现恐慌等负面情绪。老年人接收信息的途径相对有限,容易产生焦虑、恐慌心理。遇到这些负面情绪,要进行合理宣泄,如工作之余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感受,从而获得支持、安慰和鼓励;如果效果不佳,则需尽快寻求专业心理服务人员的帮助。
疫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一些人的作息规律被打乱。对此,应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分配工作、学习、娱乐、餐饮、运动、休息时间,按时饮食、规律作息。特别是前线医护人员要保证高质量、充足的睡眠,这是保持高强度工作的必需,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同时,还需因地制宜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时间紧张或者条件不允许时,也要争取伸伸腰、散散步,做些身体局部活动。还应强调,均衡饮食也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多进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辛辣的食品。让我们通过主动调整、积极应对,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争取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六院院长 陆林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网客户端
文章转载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