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我国精神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刍议
来源: | 作者:崔光成 | 发布时间: 2019-11-20 | 3807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简介

崔光成,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二级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务处长、科技处长、教学副校长,现任校党委副书记、本科精神医学专业负责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全国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

【精神医学教指委公众号建设初衷】

       各位读者,公众号“精神医学教指委”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特设的官方公众号。我们希望通过建立精神医学教指委微信公众号的沟通交流平台,以期将精神医学专业教学相关的最前沿知识、最先进经验、最创新理念与广大同仁共同分享和学习,及时向全国精神医学专业同道通报教指委的工作进展,促进精神医学专业教学发展,提高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能力,推动精神医学教育实现新发展。新设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标志着今后将从国家层面有组织地规范指导本科精神医学专业的教学工作。

对我国精神医学专业教育历史的简要回顾

“温故”方能“知新”,为阐明现在,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历史上现在的“精神医学专业”曾被称为“神经精神专业”、“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专业”,本文将其统称为“精神医学专业”。


(一)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


建国初期,全国的精神医学专科医师不足60人,精神医学人才极为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党和政府在物力、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逐步在各省、市建立起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并从各高等医学院校以组织分配的形式,解决精神科医生来源的问题,他们都是医疗专业的学生,大学阶段并没有专门学习过精神病学,都是在毕业后,边工作边学习而成为精神科医生的。以黑龙省精神病防治院为例,该院1953年建院,从建院开始,一直到70年代中期,医生来源几乎都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部分卫生学校医疗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是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分配到精神病院工作的。所以这一阶段精神科医生来源的特点是:医疗专业毕业生服从组织分配。


(二)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末


1.精神医学人才匮乏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精神医学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这让老一辈精神病学工作者忧心忡忡,当时湖南医科大学的杨德森教授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谈及开办精神卫生专业必要性的文章中有这样生动而揪心的描述:“只要走到基层精神病院去调查,便知这里的医生以中专与大专三年制毕业生为主力军,其中有护士改医生的,也有文革期间实际学习一年或两年的大学生毕业生,少数五年制本科生原来是学中医的或预防医学的,还有生物学专业、教育心理专业,甚至还有兽医专业的。每年通过国家分配到一个城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学毕业生,政府也习惯于把品学兼优的学生首先分到综合医院,其次分到其他专科医院,最后才考虑精神病院。而如果有性格古怪、患过精神病的、表现不怎么好的毕业生,难于安排的,则被优先‘照顾’到精神病院去工作。多数毕业生视精神科为畏途,形成了今天后继乏人的局面,以致于精神科专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神经科与其他学科。”


2.部分高校开始艰难地尝试开办精神医学专业


基于我国精神病卫生机构对精神医学人才的渴求,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了开办精神医学专业的尝试。此阶段开设精神医学专业的学校不足10家,各校招生规模从每年30到100不等,而且部分学校还是隔年招生,但毕业生的最后职业选择情况与我们开办精神医学专业初衷大相径庭,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有人对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1):



表1:90年代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调查结果


表1说明,当时精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了精神科以外的其他工作。


到了1999年,教育部力主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大幅度合并专业,于是精神医学专业被合并到临床医学专业之中,加之生源不好,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所以多数院校都取消了精神医学专业的招生,但湖南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和济宁医学院还是将精神医学专业作为临床医学的专业方向坚持下来。


(三)2000年——至今


2001年教育部将精神医学专业设为目录外本科专业,中南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蚌埠医学院,先后获准开办本科精神医学专业,其他几所院校则以临床医学专业精神医学专业方向的形式坚持办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精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尤其是地市级以下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几乎要不到精神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要探索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精神医学方向),加快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在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强力的推动下,开办精神医学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出现,目前全国已有31所高校开办了本科精神医学专业(含专业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的精神医学专业教育,曲折坎坷地走过了40余年,今天终于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本科精神医学专业办学现状

(一)成立了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18年11月,教育部新组建了2018——2022年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在临床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新设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标志着今后将从国家层面有组织地规范指导本科精神医学专业的教学工作。


(二)开办本科精神医学专业的院校分布及招生毕业情况


1.院校分布

当前全国开办本科精神医学专业的院校共有31所(含精神医学专业方向):


华北地区(7所):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长治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


东北地区(4所):齐齐哈尔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


华东地区(8所):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厦门医学院、赣南医学院、济宁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


中南地区(7所):中南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医药学院、广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


西南地区(4所):重庆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


西北地区(1所):新疆医科大学。


2.招生与毕业规模


各院校招生规模年招生人数从10人到195人不等,2016-2018年招生毕业人数见表2。



表2:
全国2016-2018年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招生毕业情况


3.就业情况


近三年的就业率都在92%(含考研究生)以上,在医学类专业里名列前茅。


(三)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综合各校开课情况如下:心理学导论、心理学概论、精神病学基础、临床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精神药理学、司法精神病学、心理咨询治疗学、心理测验、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社区精神病学与成瘾、会诊联络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行为心理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开课多的院校可以达到7门。开课少的院校只开1门“加大版”的精神病学。专业课程设置可谓五花八门。


(四)精神科学习实习安排


最短的8周,最长的26周,差别很大。


(五)组织机构建立精神病学临床教学基地


31家办学单位中,有21家成立了精神医学系或精神卫生学院,组织精神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运行。


31家办学单位中,多数没有直属的附属精神病专科医院,所以采取依托附属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并且与当地高水平精神病院合作的形式,完成精神病学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六)精神医学专业教材建设情况


1.由齐齐哈尔医学院牵头,全国40余所高校及精神卫生机构参与,200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套(第一版)5年制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全套教材共计11本:(1)《心理学导论》;(2)《临床心理学》;(3)《精神病学基础》;(4)《临床精神病学》;(5)《精神药理学》;(6)《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7)《老年精神病学》;(8)《司法精神病学》;(9)《社区精神病学》;(10)《行为医学》;(11)《精神医学专业实践指导》。


2.由中南大学和齐齐哈尔医学院共同牵头,全国50余所高校及精神卫生机构参与,201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5年制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第二版依然是11本,不同的是:去掉了《老年精神病学》和《行为医学》,增加了《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和《精神疾病案例分析》两本书,同时对相关教材的主编人及编者进行了调整。


这两版教材的出版,对科学构建我国本科精神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学的基本教材。在此,我们要感谢人卫社看重社会效益,对精神医学教育的支持与奉献。


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医学人才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


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连续多年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面对沉重的精神障碍防治任务,精神科医生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我国卫生注册系统中精神科医生注册人数约4万人,美国的人口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但其精神科医生数约有4万人。2016年统计,我国每10万人只有2名精神科医生,而高收入国家每10万人有13名精神科医生。我国至少应有6万名精神科医生才能满足需要,目前缺口至少2万名。省会和直辖市的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中心需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精神卫生专业的毕业生,而地市以下的精神卫生机构和基层精神病院则需要大量的本科层次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


过去40余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精神病专科医院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多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最后无奈的选择,即便是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到精神病院工作的机会。


所以,面向基层精神卫生机构,办好本科精神医学专业,造就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精神医学人才,应该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


(二)精神医学专业办学行为缺少国家标准的指导约束


31所开办精神医学专业的高校中,80%以上是近5年新开办的。对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专业课教学内容是什么,专业实习内容是什么,实习多长时间,实习出科标准是什么,在什么样的医院实习,具有什么样资质的人才可以实习带教,如何进行专业临床技能考试,专业临床基地建设的标准是什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专业课教材,专业课程中如何体现当前课程思政的要求等诸多问题,各高校理解认识不尽相同且缺少国家标准的指导约束。


(三)综合医院临床知识技能先天不足,执业医师考试压力巨大


为满足日后临床工作的需要和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通常精神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精神病学类课程,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同样的5年时间里,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挤出时间完成精神病学类课程的学习,所以其综合医院临床知识技能学习训练过程必然大打折扣,表现为“先天不足”,导致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压力巨大,日后在诊治精神科疾病合并躯体疾病时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对今后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的展望


(一)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质量意识

认真落实教育部回归本科以本为本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质量意识,坚持立德树人,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生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确保我国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着手组织制定具有指导约束力的国家标准

尽快出台一系列具有指导约束力的国家标准,规范相关高校的办学行为,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同质化”的目标。为此,分委员会将组织制定如下标准:


1.精神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精神病学类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3.本科精神医学专业认证办法;

4.精神病学临床教学基地准入标准;

5.精神病学教师准入标准;

6.本科精神医学专业临床技能考核标准;

7.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精神病学课程标准。


(三)开展专业培训

对精神医学专业师资进行教学培训。


(四)推动教学建设

1.推动精神病学类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

2.推动精神病学类课程的慕课建设;

3.推动精神病学类课程的试题库建设;

4.推动本科精神医学专业教材第3版的建设工作。


相信在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带领下,我国的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在推动精神医学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首届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院校动态